“十二五”期間,工業廢水成為水污染治理的重頭戲,不僅面臨常規污染物的進一步削減,氨氮的總量控制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相關的技術儲備、運行管理、監督監管是否做好了準備?這成為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
“工業廢水治理亟待解決的,首先是要攻克在高氨氮、高濃度有機物領域仍然存在的技術問題,如技術的經濟性、適用性、穩定性等;其次,工業廢水的有效治理更加有賴于清潔生產和過程控制,但對此,絕大多數企業在思想、技術、人才方面并沒有做好準備,相關的經濟部門也沒有做好準備。”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工業廢水治理和污染物削減工作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要在不斷摸索中尋求解決之道。
香港益能凈水器
技術關:好技術為何不好推廣?
一般行業的廢水不存在處理的技術障礙,不是沒有技術,而是好技術得不到推廣,生產企業沒有選對治理技術。在工業廢水領域,存在新技術很難進入市場的現象。
工業廢水濃度高、成分復雜、差異大,處理難度相對較高,面對新一輪削減任務以及普遍提升的排放標準,在技術上我們準備好了嗎?對此,王家廉表示,水處理領域的技術、設備經過30多年發展,目前不存在絕對的技術障礙。但如果要考慮水污染治理技術的經濟性、穩定性,那么,在高氨氮、高濃度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等領域確實仍然存在技術難題。
“一般行業的廢水不存在處理技術障礙。而在上述的"問題"領域,也不是絕對沒有處理技術??傮w來說,"十二五"國家確定的重點水污染物減排行業中,只有10%確實存在技術困難,需要更經濟、更穩定的解決方案。”王家廉說。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不是沒有技術,而是好技術得不到推廣,生產企業沒有選對治理技術。”王家廉說的是一些工業治污領域目前存在的技術應用問題。他認為造紙行業目前就存在這樣的現象,有些具備適用性的工藝沒有得到推廣應用。
目前,在工業廢水領域確實存在新技術很難進入市場的現象。這里有思想觀念的因素,也有技術公司市場開拓能力的問題。“有的環保企業靠資本和工程運作,占據了更多的市場和項目,開拓能力很強,但往往沒有核心技術。而一些做技術的公司,往往沒有這么強的市場開拓能力。”王家廉說。
他認為,市場和技術之間的這個矛盾,是環保產業中服務業環節不發達所致。“沒有成熟完善的環境服務業,就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市場和技術缺少這個環節,就難以順暢地連接起來。在國外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好技術往往能較快地得到應用、找到市場。”
而在現階段,僅僅靠環保產業市場本身的力量還不足以促成技術市場的順利融合,環保產業的技術轉移就不純粹是個市場問題了,需要政府部門的助力。“大家都在研究能否建立一套既能保護知識產權又能促進先進技術推廣的機制。這一點也急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清潔生產關:末端治理已是死路一條?
對很多行業來說,工藝本身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有的先進工藝甚至能幫助企業向零排放方向發展。污染物的有效削減要從源頭開始著手,首先減少產污。
“如果沿用造紙生產的傳統工藝,造紙企業是無法經濟地滿足其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的。”王家廉說,必須承認,以現在國內的技術水平,對一些工業廢水確實還沒有經濟穩定的處理方法。這些“問題”廢水涉及制藥、化工、石化、冶金、農藥等多個熱點行業。對于上述領域的工業廢水,僅靠末端治理往往成本非常高,企業無法承受。
其中一個解決之道就是加強過程控制和清潔生產。“工業廢水治理不能只盯著末端排放,這屬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從原料物料的減少到生產工藝的優化,到末端排放標準的提高,這些手段缺一不可,而且要聯合起來。”王家廉強調。
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產中心工程師孫曉峰就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國家整個工業體系來看,過去5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均是依靠大量末端治理設施的投入和運行、提高污染物去除量實現的,但這種做法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幾年來,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產生量實際上還在明顯上升;而高昂的末端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也使國家和企業難以承受。
王家廉說,現在普遍的情況是:什么生產工藝決定產出什么樣的廢水,而企業排放什么廢水,也就照單處理,屬于被動型的思路。但對很多行業來說,工藝本身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有的先進工藝甚至能幫助企業向零排放方向發展。
“首先是要把該上的治污設施建設好、運行好,該投入的治污成本要舍得;其次,很多工業行業污染物的有效削減要從源頭開始,首先要減少產污。”做工業廢水項目“起家”的北京金州恒基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文介紹說。
孫曉峰指出,從目前的思路來看,很多工業行業的排放標準(如現行的《制漿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均是基于最佳可行性技術制定的。如果不通過生產工藝的改進,單純從末端治理實現達標排放,難度較大。
對此,王家廉表示,工業廢水治理的技術需求應首先包括發展清潔生產技術,其次需要發展過程控制技術,最后要在末端治理上突破一些技術瓶頸,采用一些先進技術和關鍵工藝設備,提高污染物去除水平和效率。
但他同時也表達了擔憂:目前的情況是,制藥、化工、石化等行業屬于高資源消耗、粗放生產的行業,普遍沒有開展清潔生產,過程控制做得并不理想。在這方面,不但企業沒有做好準備,相關部門也沒有找到更好的促進方法。“清潔生產、過程控制,環保部門無法插手,要靠生產部門、生產企業,如果他們自身不重視、動力不足,這個事情就很難推行。”
運行關:企業是否有治污動力、能夠承受成本壓力?
工業廢水處理難,癥結不是技術問題,問題在于經濟、成本。工藝選擇、建設設施固然重要,但支撐達標排放和減排的根本還在于分分秒秒的運行。
過去5年,我國在化學需氧量等水污染物的削減中,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貢獻最大,各地方政府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快“補課”,使污水集中處理率翻番增長,削減能力大幅提高。而在工業廢水領域,從事治理、減排的主體是企業。他們建設設施、運行管理設施的長期性、有效性,成為減排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而這也正是各界最為擔憂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說工業廢水處理難,癥結不是技術問題,問題在于經濟、成本。關鍵是,工業企業愿不愿意把那么多錢花在不產生經濟效益的廢水治理環節上。投入這么多治污成本后,企業是否還有利潤空間和生存價值?”鄭文說,我國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污染負荷重,但技術水平還不能足夠應付;工業企業的環境意識、環保投入也沒有到位,所以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確實壓力比較大。
“工藝選擇、建設設施固然重要,但支撐達標排放和減排的根本還在于分分秒秒的運行。”王家廉指出,先進技術的采用、缺陷的改造和保障正常運行都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持,且后者要求更高。但在這方面,情況也不樂觀。“首先是企業主觀認識和責任心還沒有到位,法律意識不強;其次是設施運行技術和管理水平還遠遠不夠,大部分企業負責治污設施運行的工人缺乏必要的培訓。這些因素都造成了治污設施即使建成也無法正常發揮效用的現象。”
企業在治污設施運行上確實有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但在鄭文看來,這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要求來看,和其他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還很粗糙,管理的精細化要求、水平也遠遠低于其他工業行業。我相信,工業企業能做好自身的生產管理,運行管理好治污設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關鍵是企業有沒有治污的動力和愿望。”
據王家廉透露,有些工業行業要實現氨氮控制目標,設施投資要加倍,運行費用至少提高40%。而對于難處理的廢水,投資要多加兩到三倍,運行費也會翻番。治污成本如何內部消化?怎樣讓企業主動把錢往廢水里“扔”?還需要經濟政策、監管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首先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健全,使違法成本低的現象得到根本扭轉”,王家廉說,在發達國家,偷排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罰款和經濟損失,而在目前國內的法律制度下,違法成本過低,很多企業甚至選擇“與其治污不如偷排后接受罰款”的做法。
在監管方面,對比我國現有工業污染源的數量和在冊環境監管隊伍的人數就可得出結論,僅依靠環保部門的“單打獨斗”無法使監管全面到位。“我們要把希望寄托于公眾參與,包括新聞媒體的參與。在充分的公眾參與下,把違法排污變成社會公認的丑陋行為,讓人人都成為監管力量。這就要求企業環境信息充分公開,要信任公眾的環境意識和能力。”
市場關:為何有環保企業退出工業廢水領域?
業主企業從節省成本的心理出發普遍壓價,而環保產業本身一直存在的低價競爭也提供了選擇“便宜貨”的機會;不能及時付款的現象大量存在,導致行業存在大量三角債。
“這幾年,我們接的工業廢水項目少了,選擇更加謹慎了。”鄭文說,這個行業的惡性競爭很厲害。對一個處理項目,他們認為要實現穩定達標,需要投入1000萬元,但馬上就會出現報價500萬元的公司。“李逵打不過李鬼,我們現在接的項目都是企業有意愿、我們也有能力做好的項目。”
國內最早一批涉足工業廢水業務的環保企業不少也選擇了逐步退出和轉型,收縮在工業廢水領域的業務。中環水務、桑德等企業,近年來都將重心放在市政污水或是擴展至固廢處置等領域。
鄭文說,設計時沒有把廢水水質認真地分析清楚,設施建設時又粗制濫造,這是很多工業廢水治理項目建成后無法穩定達標運行的根本原因。“工業廢水治理項目一般采取招投標方式,業主一般都會從省錢的角度出發,選擇最低價中標,認為能應付就差不多了,這也是工業廢水問題比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王家廉表示,在工業廢水領域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市場混亂。首先,業主企業從節省成本的心理出發普遍壓價,有些企業缺乏必要的判斷力,更多的企業是不想真正投入,只想應付檢查,而環保產業本身一直存在的低價競爭也提供了選擇“便宜貨”的機會。其次,商業環境很差,不能及時付款的現象大量存在,這導致環保行業存在大量的三角債現象。“特別是一些小型環保企業,資金有限,遇上一兩個拖延付款或拒絕付款的項目,企業就會被拖垮。這也成為阻礙技術應用推廣的原因之一。”
業內專家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表達了擔憂,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的技術創新乏力,優秀企業和專業人才缺乏。面對國外環保企業搶占國內工業廢水處理高端市場,國內企業普遍準備不足。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對重點企業的水量與污染物定期進行平衡,杜絕暗管(渠)偷排現象發生,這就給了企業穩定高效運行治污設施的壓力;逐步實現處理設施標準化,鼓勵廢水處理設施專業化托管運營,加強對工業廢水處理項目招投標過程、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管。通過營造良性的市場氛圍,為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好的環境。
香港益能凈水器 文章轉載于—水業專家網